他卖掉了上亿元的豪宅捐资办学,成了没有住家、没有私家车,每天坐公车的老人。
黄昏时分,田家炳站在华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门口拍照。这位老人似乎还不习惯媒体目光的探视,在摄影师的摆布下,他的身体和笑容显得有些僵硬、拘谨。从他身后经过的学生们,好奇地张望着,他们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。
即使现在到某个有田家炳大楼的学校里,问坐在里面学习的学生这样的问题,恐怕要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否定的回答。
田家炳,一个88岁的香港老人,20多年来,在大陆和港台,共捐助130所中学、80余所大学、40多所小学、9所专业学校、9所幼儿园、11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。
迄今为止,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、医疗、交通等公益事业,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%。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%的资产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个来自香港,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老人,一个曾经是香港“人造革大王”,曾获英女王荣誉奖章的“小本买卖的生意人”,比更多真正的大陆公民,更关心大陆。
显然,“教授、博士”这些彰显身份、学术和成就的称号,放在田家炳的身上,比卖弄学术、高高在上的一些“博士”、“教授”更恰如其分——他没有多少文化,却拥有众多“博士”、“教授”的名誉称号,因为他拥有成千上万、并越来越多的,在“田家炳大楼”里积累学识和智慧的学子们。
1993年,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。
在地球上,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,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、认识这颗星星,就如茫茫人海里,没有几个人认识田家炳一样。
卖土起家的香江人。
做小生意的“阿炳”是在18岁闯南洋卖“土”发家的。
在父亲48岁那年,田家炳出生,是家里惟一的男孩。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孩子能“彪炳百代”,为他取名“田家炳”。在田家炳15岁时父亲病逝。16岁的少年阿炳辍学继承家业。18岁那年,具有家族冒险和创新血统的田家炳,决定漂洋过海寻找财富。
少年阿炳由汕头经香港,目的地越南。他坐的是2000多吨载重的货船,在大海上,如一飘零的树叶。
田氏宗族宋代从福建迁至梅州大埔县,在韩江流域延续至今近800载。在贫困的梅县,田家是很富裕的家族,用田家炳的话说,“算是个有钱佬了”。
大埔是“瓷土之乡”,大埔的乡亲甚至把陶瓷厂办到了国外,但国外缺乏品质上乘的瓷土原料。
18岁那年冬天,田家炳在越南西贡建立公司,开始了“卖土”生意。
“我们成本低很多,推销很成功。”说起当年赚的第一桶金,田家炳很是自豪。
之后的几十年,田家炳的事业越做越大。瓷土生意因为战争被迫中断,田家炳转战印尼,投资橡胶工业。正当生意蒸蒸日上时,印尼反华排华的情况令人心惊。1958年,田家炳举家迁往香港。
田家炳在香港开始新的事业:生产人造革。他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,现在田氏橡胶已经是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商。
慈善不一定就是钱,是心。
田家炳的慈善事业是从香港开始的。
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,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。1959年,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;1965年,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,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。
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前,香港同胞、华侨并不是很受欢迎的人物,他们往往会给亲人和家乡带来“麻烦”。直到1979年后,田家炳才有机会到内地“做教育工作”。
1979年,田家炳最初的慈善捐款投到了家乡大埔县,修马路,建桥梁,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学。
到现在,北至黑龙江省,西到西藏新疆,除了北京市内,每个省份都星罗棋布着田家炳中学、小学、书院……
田家炳不信佛,不相信拜了佛祖就能受到保佑,不信风水不信算命,在以风水祖地为重的广东,田家炳为了配合自己家乡的建设,竟然动迁祖坟。
他深受父亲玉瑚公的影响。“老人家、孤儿寡母来到我家,对我爸爸跪拜,感谢他的救济,我想如果自己有点力量,能改善别人的生活,是很好的事情。”
如果非要探究田家炳做慈善的根源,恐怕是白费力气——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总结更多的标准词汇,说得最多的是“我应该这样做”。
中国慈富寥寥可数,社会仇富情结严重,富人阶层对社会的漠视或无所贡献,常常遭到谩骂,即使有所贡献,也被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“提款机”。
田家炳对此的评价很谨慎:“我不方便批评人家,各人的看法不同。我觉得追求名利是很应该的,不然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了。有人喜欢把钱花在古董名画上,花在个人享受上。我,花在学校上。”
从小读书少,成为田先生最大的遗憾。他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、地处偏远、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。他觉得,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,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,是毕生最大寄托。
田家炳不是中国或者香港最有钱的人,也不是捐献钱财最多的慈善家,但却是捐出财产比例最高的人。甚至有人说,他是全中国最傻的傻子。
“做慈善要有钱来支持才好,但做慈善不一定是钱的问题。我到大学演讲,和同学们说,你们爸爸妈妈给了你一些钱零花,你节省下来,什么时候有同学发生困难了,你能把1000块拿出来,帮他度过难关,你这1000块要比我的1000万还要多,还要慷慨。但做慈善要用‘心’来衡量,有‘心’的慈善才有价值。”
我就是一个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。
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个“鸿福堂”牌夏枯草饮料的塑料瓶子,里面装着小半瓶白开水。瓶子是田家炳从香港带过来的。“我不舍得喝矿泉水。”
田先生的矿泉水瓶子的故事显然不是做秀。记者从四川师范大学唐志成先生的文章中发现,这个瓶子已经陪伴田先生大半年了。
田先生在四川广元中师的师生会上说:香港有700万人,如果每个人每天扔掉一个瓶子,就要扔700万个。
“我看到一个瓶子,就好像看到这个瓶子后面有10个、20个人为这个瓶子劳动的身影。”
这样的故事不少:田家炳出门自己带肥皂,不轻易用一张纸,出门搭公车……
“这可能和我本身不会出卖劳力有关系。我常常觉得每件东西都是劳动者提供给我的。比如说,用一张纸,我都不轻易用。一张纸,要用山上的树木来做材料,用化学材料浸,溶化,还要用水冲洗……要经过很多程序,才能出一张纸。”
他批评现在的商品包装过于浪费:“有些简直骗人,几条冬虫草,一只盒子那么大,啊!”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,声音提高了八度。
田家炳有点感慨:“现在社会上很难找到我这种思想的人了,很坦白地说,我是‘高处不胜寒’,谁也学不来这个田家炳,就我一个。现在商品市场都讲推销,增加销路,鼓励消费,我这种人就完全不适合时代了!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,我不敢说对不对,你们觉不觉得我很老土啊?”
田家炳自称“孤寒鬼”(吝啬鬼),对自己刻薄,舍不得花钱。“我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种老人家。”
“也许在香港,在大陆,就我一个人戴瓜皮帽子啦!别人看到我也许觉得很怪。”听不出田家炳口气里,是自豪,还是惆怅。
2001年,“孤寒鬼”田家炳把住了37年的别墅卖了。市值一个多亿港币的房产仅仅卖了5600万,其中的300万,还是人家看到他做的事情,追加给他的。——他为这几千万元的“收入”能建设几十所学校感到高兴。
朋友们最初有点怀疑,亚洲金融风暴冲垮了香港的一切,当时香港媒体报道田家炳卖楼卖了很多钱,朋友都以为他的经济真的出了问题,又怕他伤心,不敢问。当知道真相后就觉得很难得。
田家炳当时考虑,这栋位于九龙塘森麻实道的别墅的市值,每月利息就近40万,“我和老伴睡个觉起来,1万多块就没有了——想想觉得真不舍得!”
“老宅大别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!”一边拿眼睛扫了一下记者手中有他豪华别墅照片的资料,田先生微笑。
田家炳五子四女,全家20余口,卖掉别墅后,他和老伴搬入了离别墅不超过100米的公寓楼,从此成了“租房”一族。好在是现在孙辈大多出国留学,家庭团聚时小公寓还可以勉强应付一下。
田家炳说 :“80多岁了,连住家也没有,私家车也没有,每天坐公车,像我这么厚脸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。”
现在他每到一地,必定带着他从事实业的某个儿子,并且,这些孩子还有一个任务,就是在田先生吃不完东西的时候,替父亲吃掉剩余的饭菜。
他满足自己的生活。“我的家乡人,还要上坡下坡,走那高低不平的山路,还要挑担子。现在我几块钱,就有车子(出租车)送我到目的地,你看,这享受多了。”
田家炳并不认为自己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孩子有多么了不起。“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,那就是用名字命名的“田家炳星”吧。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,却用上了我的名字。天上的星星那么多……”
时代,以这种方式,保留了一个人的名字。
田家炳,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,现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、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。1982年获颁英国女王荣誉奖章;1993年,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;2004年,获选为“中国最具影响的100位慈善人物”。
1982年,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大厦,成立纯公益的“田家炳基金会”,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;1984年,他脱离实业界,成为职业慈善家,奔走中国大地20余载。
|